明朝历史上的四大战神,明末独守大明的袁崇焕排名垫底

 时间:2019-01-05 00:13:30来源:东方头条

第一位、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第二位、 常遇春

明朝开国名将。起初,常遇春在绿林大盗刘聚手下,后弃盗为良投奔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常遇春是朱元璋军中第一勇将,也是唯一敢跟张定边对阵的大将,冷箭射伤张定边,使朱元璋脱险,要不然,那一仗,朱元璋就成了张定边的刀下鬼。所以常遇春40岁在军中暴病而亡,朱元璋极为悲痛,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短暂的一生犹如烟花般绚烂,他就像是一个剑道高手,出手如电,在别人还没反映过来时,已被一剑封喉。他一生征战,未尝败绩,是元末明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和徐达的配合更是天衣无缝,汉族政权首次以骑兵对骑兵的方式对阵游牧民族而不落下风。

不过,民间也有传闻说常遇春嗜杀戮,将俘虏和投降的敌方兵士统统杀掉,朱元璋为他恶补善待俘虏的教育知识,这才收敛不少。古语云,杀降不祥,不知道这是不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第三位、戚继光

戚继光为保卫大明王朝的边疆奋斗了 40多年,南征北战、出生人死,被称为中国“古 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他还著有《纪效新书》和 《练兵实纪》两部兵书,这是他多年选兵、练兵及指挥打仗的经验总结,是杰出的军事理论 著作,为后世兵家必读书目之一。

戚继光对倭寇使用的日本刀很忌惮。因为最初几次接触中,戚家军因日本刀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在朝鲜之前,戚继光就开发出专门对付日本刀的兵器。也就是后世称为狼筅。这种在竹制长付上很多枝杈的武器,拥在戚家军中,然后10人一组进行演练,练成鸳鸯阵,给日本方面造成很大的伤害。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在日本评价很高,因为这位将军在明朝时就击败了装备精良的倭寇军,而且当时日本刀是世界上最强的武器,也被戚继光破解,所以到了2百年后的江户时代,日本大儒者荻生徂徠就向各地大名(诸侯)推荐了这本书,说是军人必读的读物。其中 就特别指出日本阴流剑术,希望各方认真研读。

第四位、袁崇焕

目前比较权威的评价就是袁崇焕是一个爱国英雄,而不是一个卖国贼。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则多以《明史》为依托,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

以前袁崇焕在我心中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现在也是。不过历史就是历史。现在到2011年为止有人知道我们国家对这位历史人物最权威的评价么,要目前国内史学家最权威的学者教授对他的最真实研究结果,有人有么。 我不懂历...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树立一个英雄形象远远比败坏一个英雄形象来的更有价值,让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更有信心,这或许就是一种气节,有人有么,呵呵,以前袁崇焕在我心中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要目前国内史学家最权威的学者教授对他的最真实研究结果。当然事实或许有时与我们的想法有偏差。

我不懂历史。一个民族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英雄,现在也是。不过就我个人看法来说,我认为如果就目前国情来看。现在到2011年为止有人知道我们国家对这位历史人物最权威的评价么,但也想知道真相最近看了很多对袁崇焕的各种说法 展开 要一个最权威的说法,不要某一个或者某一家历史学者对其的一面之词。